一、核心原材料价格走势铜:受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和通信设备需求增加影响,铜价保持高位震荡。稀土元素:高性能磁铁、发光材料需求持续增长,价格受供需关系、环保政策及国际贸易形势影响,呈现震荡调整。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芯片需求旺盛,价格受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及国际贸易形势影响,稳中有升。二、辅助材料市场动态塑料与橡胶:生物基塑料、可降解塑料需求增长,但环保政策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化工原料: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部分化工原料价格滞后上涨。三、采购与风险管理建议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降低采购成本风险。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材料替代传统原材料。多元化采购:开拓多元化原材料来源,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原材料供应保障能力。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一、宏观经济与政策影响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推动制造业需求增加,但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及环保政策对原材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二、供需关系与成本结构需求端:新兴行业需求增长,但传统产业需求疲软。供应端:产能扩张与库存调整导致价格波动。成本端:能源、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涨推高生产成本。三、市场趋势与风险预警价格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企业需加强市场预测能力。供应链风险: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供应链稳定性受挑战。环保压力:环保政策趋严,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四、采购与战略建议优化供应链:通过长期合作协议、战略采购等方式稳定原材料供应。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研发,降低对传统原材料的依赖。风险管理: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政策响应: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采购与生产策略。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一、核心原材料价格动态锂资源:碳酸锂(电池级)市场均价9.8万元/吨,较上月下跌3.2%,主要受南美盐湖提锂产能释放及国内锂云母项目投产影响。氢氧化锂(微粉级)价格持稳于10.2万元/吨,高镍三元电池需求支撑其价格韧性。钴与镍:电解钴价格21.5万元/吨,受刚果(金)钴矿供应恢复及印尼镍铁产能扩张拖累,较年初下跌15%。硫酸镍(电池级)价格2.9万元/吨,因印尼湿法冶炼项目投产,市场供应过剩预期增强。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FP)动力型材料报价3.8万元/吨,性价比优势推动其在中低端车型渗透率提升至65%;NCM811三元材料报价13.5万元/吨,高端车型需求稳定,但受镍价下行压力,价格周环比微跌0.7%。二、辅材市场波动与替代趋势负极材料:人造石墨(中端)价格3.2万元/吨,硅基负极材料(掺混10%硅)成本仍高达18万元/吨,仅在4680圆柱电池领域小规模应用。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价格6.5万元/吨,受VC添加剂供应缓解及溶剂价格下跌影响,电解液综合成本下降12%。固态电解质研发加速,但量产仍需3-5年。铜箔与铝箔:6μm锂电铜箔加工费2.8万元/吨,复合铜箔(PET基材)成本较传统铜箔低20%,但良品率不足70%,短期难以大规模替代。三、供应链风险与应对策略资源依赖: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仍超60%,建议车企通过股权投资、长期协议绑定智利SQM、澳洲Pilbara等海外矿企。技术迭代:钠离子电池材料成本较LFP低30%,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企业加速量产,2025年装机量或突破5GWh,建议车企提前布局双技术路线。循环经济: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市场空间超200亿元,格林美、邦普循环等企业锂回收率超90%,建议车企联合回收企业建立闭环体系。四、采购策略建议战略储备:碳酸锂价格跌破9.5万元/吨时,可建立3个月安全库存,对冲下半年需求旺季涨价风险。区域协同:利用川西锂矿资源优势,与天齐锂业、融捷股份等本地企业共建“锂矿-材料-电池”产业链,降低物流成本15%。技术对冲:通过期货市场对冲镍价波动,在LME镍价低于1.6万美元/吨时建立虚拟库存。替代材料验证:对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等新型正极材料开展中试验证,2026年后逐步替代部分LFP材料。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一、大宗原材料价格走势冷轧板:家电用SPCC 1.0mm冷轧板均价3812元/吨,较上月下跌2.1%,受房地产竣工面积同比下降18%拖累,空调、冰箱需求疲软。塑料粒子:ABS(奇美PA-757)报价1.28万元/吨,较年初上涨8%,因苯乙烯单体供应紧张;HIPS(台湾台化5140)价格1.02万元/吨,受家电行业需求低迷影响,涨幅有限。铜与铝:电解铜(1#)价格7.9万元/吨,受全球精炼铜库存处于低位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影响,价格高位震荡;A00铝锭价格2.05万元/吨,因云南电解铝复产及海外需求放缓,价格承压。二、结构性成本压力分析小家电:破壁机、空气炸锅等品类铜材占比超15%,铜价波动直接拉高单台成本30-50元。白电:冰箱压缩机铜铝替代比例已达40%,但空调蒸发器仍需使用纯铜管,铜价每上涨1万元/吨,空调成本增加12-15元/台。黑电:液晶面板价格企稳,但背光模组用铝箔成本占比提升至8%,铝价波动对高端OLED电视影响显著。三、降本增效创新路径材料替代:美的、格力等企业已将空调连接管铜铝复合比例提升至70%,单台成本降低25元。海尔在冰箱内胆采用微晶发泡技术,减少EPS材料用量30%。工艺优化:长虹通过激光焊接技术,将空调翅片厚度从0.105mm降至0.095mm,铜材用量减少9%。苏泊尔在电饭煲内胆采用陶瓷涂层替代不粘涂层,材料成本下降18%。循环经济:格力“绿电循环”项目年回收废旧家电超500万台,再生塑料利用率达35%,再生铜利用率超90%。美的与格林美合作,建立空调压缩机再制造产线,单台再制造成本较新品低40%。四、采购策略建议套期保值:对铜、铝等大宗商品,采用“期货点价+基差贸易”模式,锁定60%-70%的年度用量成本。供应商协同:与宝钢、沙钢等钢厂共建“家电专用钢”联合实验室,开发0.3mm超薄冷轧板,降低材料成本12%。设计降本:在产品迭代中推行“材料成本权重考核”,要求新品材料成本占比同比下降3%-5%。区域采购: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家电产业集群优势,对塑料粒子、电机等通用件实施集中采购,议价能力提升8%-10%。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一、关键材料价格与技术瓶颈高温合金:GH4169(Inconel 718)价格68万元/吨,受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需求拉动,价格较2020年上涨120%,但国内企业(抚顺特钢、钢研高纳)成品率不足60%,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碳纤维:T800级碳纤维价格1800元/公斤,日本东丽、美国赫氏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国产T800级碳纤维良品率仅55%,成本较进口产品高20%。精密陶瓷:氮化硅陶瓷轴承球价格800元/个,受半导体设备、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需求拉动,价格年涨幅15%,但国内企业(中材高新、国瓷材料)在微观结构控制上与京瓷、赛琅泰克存在代差。二、国产化替代进展与挑战政策驱动: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将高温合金、碳纤维等列为战略级材料,对采用国产材料的企业给予30%的采购补贴。技术突破:西部超导成功开发出650℃级单晶高温合金,打破GE、罗罗技术垄断。光威复材建成千吨级T800级碳纤维生产线,良品率提升至65%,成本下降18%。应用瓶颈:国产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上的使用寿命仅为进口产品的70%。国产碳纤维在风电叶片主梁帽上的铺层效率较进口产品低15%,导致单机成本增加5%。三、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材料-装备”联合攻关:中国航发与宝武特冶共建“航空金属材料创新中心”,开发出GH4720Li合金,使涡轮前温度提升50℃。“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上硅所联合攻关,开发出3D打印用氧化铝陶瓷浆料,打印精度达±0.02mm,满足半导体光刻机工件台需求。“军民融合”共享平台:中国航发与商飞共建“航空材料共享数据库”,实现12类高温合金性能数据互通,缩短新机型研发周期20%。四、采购与国产化推进策略风险分级采购:一级风险材料(如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采用“进口+国产双供应链”,国产占比不低于30%。二级风险材料(如风电叶片用碳纤维):优先采用国产T700级替代进口T800级,通过结构优化弥补性能差距。技术对赌采购:与国产材料供应商签订“性能达标-价格折扣”协议,如国产碳纤维拉伸强度达5.5GPa,采购价下浮5%。联合研发采购:对精密陶瓷、钛铝合金等材料,采用“预付研发款+订单保底”模式,与供应商共建中试线。标准引领采购:参与制定《航空发动机用粉末高温合金》等12项国家标准,推动国产材料纳入主机厂采购目录。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一、核心原材料价格动态与供需矛盾硅料:N型用料:均价39.5元/kg,较上月下跌8.2%,颗粒硅成本优势凸显(现金成本31元/kg),但下游拉晶厂对品质稳定性存疑,实际采购占比不足35%。P型致密料:跌至34元/kg,库存攀升至18万吨(对应60GW产能),新疆大全、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减产保价,行业开工率降至62%。硅片:182mm N型:1.05元/片,较4月高点下跌12%,TCL中环、隆基绿能通过“薄片化+尺寸升级”对冲价格战,110μm厚度产品占比超40%。210mm P型:1.65元/片,库存周期达28天,二三线厂商加速出清,行业CR5集中度提升至88%。电池片:TOPCon:0.31元/W,较PERC溢价收窄至0.04元/W,钧达股份、一道新能等新势力产能释放,N型电池渗透率突破75%。HJT:0.42元/W,银浆耗量降至10mg/W(较2024年下降30%),但设备投资成本仍高于TOPCon 25%,仅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等企业实现GW级量产。二、辅材市场价格与技术替代趋势光伏玻璃:3.2mm镀膜玻璃均价24.5元/㎡,福莱特、信义光能通过“大窑炉+薄玻璃”技术,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5%,但听证会政策收紧导致新增产能延期。银浆:正面银浆价格6800元/kg,受白银期货价格(7800美元/盎司)高位支撑,国产低温银浆市占率提升至45%,聚和材料、帝科股份加速导入0BB技术。背板与胶膜:透明背板价格12元/㎡,较白色背板溢价20%,中来股份开发出“透明网格背板+光转膜”方案,发电增益达3%。EVA胶膜跌至7.2元/㎡,POE胶膜(共挤型)价格10.5元/㎡,海优新材、斯威克通过“预交联+抗PID”技术抢占双面组件市场。三、产业链协同降本策略纵向一体化:隆基绿能通过“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垂直整合,非硅成本降至0.14元/W,较行业平均低18%。通威股份布局“工业硅-多晶硅-电站开发”全链条,组件环节通过“代工+品牌授权”模式快速起量。技术降本:晶科能源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达26.5%,通过“激光辅助烧结+Poly-finger”技术,银浆耗量降至9mg/W。阿特斯开发出“无主栅+铜电镀”组件,金属化成本下降40%,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循环经济:协鑫集成建成10万吨级硅片回收产线,再生硅料纯度达6N级,成本较原生硅料低35%。天合光能联合中科院过程所,开发出“银浆回收-提纯-再利用”闭环工艺,银回收率超98%。四、采购与风险应对建议长协定价机制:与通威、大全等硅料企业签订“月度均价+阶梯折扣”协议,采购量超5000吨/年可享5%价格优惠。技术对赌采购:对HJT电池片采购,要求供应商承诺“量产效率≥26%且银浆耗量≤8mg/W”,达目标后价格下浮3%。区域协同采购:在云南、内蒙古等电价洼地布局组件产能,利用当地0.25元/kWh绿电,降低电耗成本0.02元/W。期货套保策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建立白银虚拟库存,当沪银主力合约突破8000元/kg时,对冲50%的银浆采购敞口。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一、核心原材料价格波动与结构性矛盾船用钢板:EH36高强钢:均价4850元/吨,较年初上涨6%,受造船订单潮(手持订单量超3亿载重吨)拉动,宝钢、南钢等企业订单排至2026年Q2。VLCC专用止裂钢:价格突破6200元/吨,国内仅鞍钢、舞钢可批量供应,进口替代率不足40%,日铁住金、浦项制铁占据高端市场。有色金属:5083铝合金:22.5元/kg,受邮轮、LNG船轻量化需求拉动,西南铝业开发出“6系+7系”复合板,减重15%且成本持平。铜合金:HSn70-1锡黄铜管材价格68元/kg,因船用冷凝器需求稳定,但进口依赖度仍超50%,德国维兰德、日本神户制钢主导高端市场。焊接材料:药芯焊丝:均价18.5元/kg,国产E71T-1C焊丝在散货船领域市占率超70%,但LNG船用Invar合金焊材仍需进口,价格高达320元/kg。二、轻量化转型技术路径与成本挑战材料替代:高强钢应用:沪东中华在17.4万方LNG船上使用9Ni钢替代5%Ni钢,单船减重800吨,但材料成本增加1200万元。复合材料:招商工业开发出“碳纤维-玻璃纤维”混编甲板,应用于豪华邮轮,减重30%但成本达1.2万元/㎡,是钢制甲板的4倍。工艺创新:3D打印钛合金舵叶:江南造船通过电子束熔融(EBM)技术,将舵叶制造周期从45天缩短至15天,材料利用率提升至85%,但单件成本仍高于传统铸造20%。激光焊接:外高桥造船在2.4万箱集装箱船上应用激光-MAG复合焊,焊缝强度提升30%,但设备投资成本高达8000万元/条产线。结构优化:拓扑优化设计:中国船舶七〇二所通过AI算法优化VLCC货舱结构,在强度不变前提下减重12%,但设计周期延长40%。模块化建造:广船国际在PCTC船上采用“舾装件预装+总段合拢”模式,减少高空作业量35%,但需增加15%的临时支撑结构成本。三、产业链协同降本策略材料国产化替代:宝钢与沪东中华共建“LNG船用低温钢联合实验室”,开发出B型舱围护系统专用9Ni钢,打破法国GTT技术垄断,成本降低18%。中船重工725所联合东北大学,攻克Invar合金焊材国产化难题,价格较进口产品低35%,已通过DNV船级社认证。循环经济模式:扬子江船业建立“废钢-电炉炼钢-船板”闭环体系,废钢利用率达35%,吨钢成本下降280元。大连船舶重工与格林美合作,回收退役船舶铜合金冷凝器,再生铜纯度达99.95%,成本较原生铜低22%。绿色金融支持:工商银行推出“船舶轻量化改造专项贷款”,利率较基准下浮50BP,江南造船通过该贷款完成2艘PCTC船钛合金舵叶升级。进出口银行对采用国产高强钢的船舶给予1%贴息,推动宝钢EH36钢在散货船领域市占率提升至65%。四、采购与风险管理建议长协锁价:与宝钢、南钢签订3年期船板长协,约定EH36钢价格波动幅度不超过±8%,超限部分按LME镍价联动调整。技术对赌采购:对Invar合金焊材采购,要求供应商承诺“焊缝CTOD值≥0.15mm且裂纹扩展速率≤1×10⁻⁶mm/s”,达目标后价格下浮5%。区域协同采购:在长兴岛、舟山等造船基地布局“共享仓储”,通过VMI模式降低船板库存成本15%-20%。期货套保:在LME镍价突破1.8万美元/吨时,对船用不锈钢采购敞口进行50%套保,锁定6个月内成本。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一、核心原材料价格与供应链安全挑战医用金属:钴铬钼合金:均价480元/kg,受心脏支架、骨科植入物需求拉动,进口品牌(如德国赛特力)占比仍超60%,国产卡脖子环节在于热等静压(HIP)设备。医用钛合金:TC4价格320元/kg,国内宝钛股份、西部超导产能释放,但航空级钛材与医用级钛材在纯度控制上存在代差,高端市场仍依赖美国ATI、日本东邦钛业。高分子材料:医用聚醚醚酮(PEEK):进口料(如英国威格斯VICTREX)价格2800元/kg,国产中研股份产品价格低40%,但熔体流动速率(MFR)波动大,影响3D打印精度。可吸收聚合物:左旋聚乳酸(PLLA)价格1200元/kg,国产山东威高产品降解周期稳定性不足,与进口赢创产品存在15%的性能差距。生物陶瓷: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级HA粉体价格800元/kg,国内国瓷材料、东方锆业实现量产,但晶粒尺寸均匀性不及日本太平化学,在人工关节涂层领域市占率不足30%。二、国产替代技术突破与商业化瓶颈政策驱动:国家药监局将“医用金属3D打印”“可降解镁合金”等列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审批周期从3年缩短至18个月。卫健委“国产替代”目录要求三甲医院国产医疗器械采购占比不低于40%,推动骨科植入物、血管介入器械国产化。技术进展:3D打印金属:西安铂力特开发出“电子束选区熔化(EBSM)”技术,钛合金骨科植入物孔隙率达80%,生物相容性媲美进口产品,成本降低35%。可降解镁合金: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出Mg-2Zn-0.5Zr合金,在血管支架领域降解周期可控至12-18个月,已进入临床试验Ⅲ期。商业化障碍:临床验证:国产人工心脏瓣膜需完成500例以上多中心临床,较进口产品多耗时1-2年,且医生对国产产品接受度不足。注册壁垒:FDA 510(k)认证费用超200万美元,国产企业出海需承担高额合规成本,微创医疗、启明医疗等企业优先布局CE认证。三、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医工交叉”研发:北京积水潭医院与爱康医疗共建“3D打印骨科植入物联合实验室”,开发出个性化髋臼杯,手术时间缩短40%,术后感染率下降至0.8%。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微创神通合作,研发出“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通过AI算法优化编织结构,使动脉瘤闭塞率提升至92%。“材料-器件”联合攻关:有研新材与乐普医疗共建“可降解金属材料平台”,开发出Zn-0.8Li合金冠脉支架,降解产物无细胞毒性,成本较镁合金支架低25%。国瓷材料与春立正达合作,将纳米HA涂层厚度控制精度提升至±0.5μm,使人工关节假体存活率延长至15年以上。“军民融合”共享平台: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将航空发动机用陶瓷基复合材料(CMC)技术转化至人工心脏泵,使叶轮耐温性提升至1200℃,寿命突破5万小时。四、采购与国产替代推进策略分级采购目录:一类风险材料(如人工心脏瓣膜用牛心包):采用“进口+国产双供应链”,国产占比不低于30%,要求供应商通过ISO 13485认证。二类风险材料(如骨科螺钉用钛合金):优先采购国产TC4 ELI(超低间隙)材料,通过“临床数据共享+带量采购”推动国产化。技术对赌采购:对可吸收聚合物采购,要求供应商承诺“12周内质量损失率≥85%且力学性能保留率≤15%”,达目标后价格下浮8%。联合研发采购: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医疗器械材料中试基地”,对PEEK 3D打印丝材等新型材料,采用“预付研发款+订单保底”模式。标准引领采购:参与制定《医用可降解金属材料生物学评价指南》等8项国家标准,推动国产材料纳入医保集采目录。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一、黑色金属市场动态碳钢:广西地区低碳钢管价格4000-6000元/吨,高碳钢管因应用场景差异价格更高。合金钢:40Cr合金结构钢价格区间5000-8000元/吨,受航空航天、汽车产业需求支撑。铸铁:球墨铸铁管价格4680-5080元/吨,在传动部件、液压系统领域需求旺盛。二、有色金属市场波动铝及铝合金:3060铝合金自动化支架铝管框报价32-33元/公斤,受新能源汽车需求拉动,价格稳中有升。铜及铜合金:H62黄铜价格受国际铜价波动影响,国内铜价与国际市场联动紧密。钛及钛合金:海绵钛99.7% min出厂价43000-45000元/吨,高端智能手机中框渗透率提升,行业扩容预期强烈。三、工程塑料与橡胶市场聚酰胺(PA66):国产料神马EPR27含税价17300-17400元/吨,进口料旭化成1300S货紧价高,达26000-27000元/吨。聚甲醛:普通颗粒价格10000-15000元/吨,在电子电器、汽车领域需求稳定。丁腈橡胶:价格受原油波动影响,在密封件、胶管领域应用广泛。四、复合材料市场趋势碳纤维复合材料价格1000-3000元/公斤,在航空航天、赛车领域应用广泛,但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五、采购与风险管理建议分时段采购:根据原材料价格波动周期,分批次采购以降低风险。区域资源调配:利用区域价差优化成本,如选择广西、东北等低价资源。新材料替代:对非关键部件,逐步引入铝合金、复合材料等替代品。政策与成本风险预警:关注全球经济形势、贸易政策及铁矿石、电解铝等原材料价格走势,提前调整采购策略。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在政策与技术双重推动下迅速崛起,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意义重大。《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科创板近20家上市公司已前瞻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4月30日,纳睿雷达、莱斯信息、纵横股份3家科创板公司在“科创热点行业周”业绩说明会上,与投资者交流行业趋势、企业发展及未来规划,表示将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坚持技术创新 铸就核心竞争力作为“硬科技”力量聚集地,科创板公司积极投身低空经济新赛道,全力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丰富产品布局,为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下游领域赋能。纵横股份董事长任斌称,公司在智能装备领域加速迭代JOS-C700垂直起降固定翼与JOS-C200多旋翼无人值守系统,融合AI自主决策算法与边缘计算模块,实现复杂环境下多机协同、自动避障及智能任务规划,推动在政务治理等场景的批量应用。纳睿雷达董事长包晓军介绍,公司深耕雷达技术,精细化探测系统覆盖多个波段,相控阵雷达在低空探测领域优势显著。其自主研发的TDKFT0104型Ku波段双极化有源相控阵雷达,可用于立体交通等多领域,并拓展至岸海监视等场景,是低空经济的新产品。莱斯信息董事长周菲围绕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空航行体系和发展路径向投资者作深入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新品研制,面向政府、企业、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各类需求,打造“天牧”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系列产品,旨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以平台“大脑”为核心的完整低空保障服务体系。除了持续发力产品创新,相关公司亦注重提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纵横股份无人机国产化率超90%,并持续推进关键部件国产化替代储备;纳瑞雷达主营的全极化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核心部件、材料等主要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莱斯信息供应链基本实现国产化,进口产品在公司整体采购中占比较小。把握市场机遇 塑造更优增长曲线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对低空经济发展热情高涨,超30个省份、自治区出台相关纲领性文件,低空飞行成为交通运输与城市治理融合点。随着市场拓展和新技术应用,相关企业迎来发展契机。纵横股份2025年聚焦产品谱系化、运营智能化和应用规模化。加速无人值守系统迭代,推进“纵横云龙”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研发。2025年3月新品发布会上,多款新型软硬件产品亮相,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公司还深化AI与大模型技术应用,构建运营服务技术体系,为低空经济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此外,纳睿雷达积极拓展市场,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已在气象探测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向民用航空等领域推广。公司拟在港设立子公司加速国际布局,还将推进对天津希格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收购,实现相控阵雷达芯片设计的“强链、补链”,提升核心竞争力。莱斯信息全面发力低空经济赛道,为20余省市谋划低空发展方案并取得成果,树立江苏省低空服务管理平台标杆,与高校、科研院所打造联合创新生态。参与业绩说明会的企业普遍认为,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行业需求将从试点转向全面爆发,未来2-3年将加速赋能各领域,我国低空经济即将迎来腾飞。
2025年05月09日
0 次
0 次
严卫东赴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考察
四川达州: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邵革军赴大竹县调研时强调 坚持干字当头 向新向高而行 为奋力开创达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大竹力量
邵革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交通建设、城镇污水治理、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三大攻坚行动”有关工作
达州高新区:铸强工业“主引擎”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宣汉:内外发力 向“智改数转”要效益
达州高新区:锚定全年目标任务 企业生产跑出“加速度”
达州建筑材料行业:创新驱动,绿色引领,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