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新办举行经济数据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一季度全国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开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0.9%,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保持扩张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正在加快。政策推进纵深落地制造业“数智底座”持续夯实发布会指出: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提质增效,全国已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超过3万家,先进级1200余家,卓越级230余家,覆盖制造业80%以上行业大类;已建成的智能工厂平均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工业互联网向纵深推进,工业设备连接数突破1亿台(套),企业“上云上平台”超400万家次;“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1.85万个,5G应用已融入97个工业大类中的80个,累计案例超13.8万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持续推进,“点线面”三类改造并行落地,数字化工具正向城市、产业集群、具体场景全面渗透。从基础网络到智能平台、从设备互联到数据闭环,制造业的“数智底座”正在加速夯实。中小企业转型需求凸显实用型方案成关键突破口在国家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需求更具多样性与落地性。资金有限、人才紧缺、缺乏标准化路径,成为普遍面临的挑战。乐石科技基于“低门槛启动、快速落地、平台化延展”的策略,以“工业数智互联平台”为底座,聚焦典型场景赋能,目前已在食品、服饰、陶瓷、五金等行业实现落地。·在研发层面,协助企业构建轻量化设备数据协同机制,提高多产品研发效率;·在生产制造层面,协同数智化转型行业伙伴打造“5G智慧园区”示范样板,实现产线数据透明化、作业可视化;·在数据服务层面,基于平台能力,构建统一数据底座,实现信息在全业务场景下的实时触达与反馈。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丰富的服务经验、安全稳定的系统能力,乐石正成为中小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可靠伙伴。从“压舱石”到“增长极”,中国制造业正处在数字化变革的关键时期。面对产业数字化的新阶段,能否把握,将成为制造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分水岭。乐石科技将持续深耕制造场景,携手更多行业伙伴,以切实可行的数智方案,加快释放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央广网北京4月26日消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组织召开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规划投资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今后一个时期的规划投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切实增强做好规划投资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科学谋划好“十五五”规划。构建“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加强对主要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的研究论证,确保规划解决真问题、见到真效果。二是统筹好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如期高质量完成各项攻关任务,一体化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三是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统筹用好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推动工业投资稳增长、优结构、提效益上下功夫。四是着力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建立科技研发、成果应用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机制,构建高能效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五是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开展集群深度赋能行动,引导创新、人才、金融等资源要素加快向集群聚集,持续优化集群发展生态,推动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提升。据介绍,会上,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四川6个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作工作交流。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研究室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国家高新区负责同志,中国工程院、相关协会和金融机构有关同志,部相关司局、有关部属单位、部代管基金公司负责同志等120名代表参加会议。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E2展馆,某工程机械企业的数字化产线上,搭载了ABB和发那科工业机器人的伺服手爪,正通过零点快换技术进行不同重量、不同大小产品的抓取,利用夹具号识别出不同夹具,以实现柔性线上下料要求;借助大正机器人内置自主研发自校准软件功能,实现卡爪的更换或调整后的快速校准;在自动检测台,机器人将工件送至检测机,通过GT检测探针+基恩士激光位移传感器对工件进行检测;大正机器人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智慧看板、数控刀补系统,则成为整个智能产线的点睛之笔。这一幕,是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的一个缩影——2025年4月21-26日,一场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并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汇聚全球近2450家企业的“智造盛宴”在北京盛大举行。CIMT2025延续了上一届“融合创新 数智未来”的主题,旨在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之路。从AI数控系统到激光切割“铁水烟花”,从微米级精密部件到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展会覆盖金属切削、成形加工、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全产业链,成为观察全球机床技术跃迁的核心窗口。时隔两年,e-works报道团再度深入展区,对话顶尖企业,解码智造升级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图景。聚焦研发创新前沿技术与新品首发亮相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柔性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工业母机为代表的核心装备创新,正成为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战略支点。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工业母机的技术突破不仅是制造工艺革新的“发动机”,更是筑牢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压舱石”—— 其每一次关键技术的迭代,都在重新定义高端制造的精度边界,支撑着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产业的自主发展。本次展会,众多国内外领先企业围绕工业母机,展示了前沿技术创新与首发产品,涵盖五轴加工、AI数控、复合加工、激光技术,及相关配套设备等,立体化地呈现了工业母机在精度、效率、智能化方向上的创新成果。CIMT2025上,通用技术集团集中展出具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点的29台(套)主机产品,含22台(套)机床主机、3台模型、4台(套)量仪,以及8类功能部件在内的多款高品质高端机床产品和全链条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全方位展示通用技术集团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沿技术成果。牧野机床(MAKINO)本次机床展隆重推出两款中国首展新品:五轴卧式加工中心a500iR,支持垂直/水平安装,重心设计优化实现节能高速,B轴旋转范围达-110°至+180°;以及大型立式加工中心V900,突破性地实现大型设备高速切削,导轨面可调兼顾刚性与轻量化,显著提升模具加工效率。山崎马扎克(MAZAK)重磅推出适用于大型工件高精度加工的FF-1250H L,具备多轴联动与高效车铣复合能力的INTEGREX i-350H S和INTEGREX i250H,以及搭载节能减碳技术的VARIAXIS i-600 NEO和复杂零件加工专家VARIAXIS C-700。迪恩机床(DN SOLUTIONS)亮相的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第二代高端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DVF 5000,以全新设计语言(New DI)诠释精密加工美学;以及首次登陆中国的复合加工机DNX 2100S,展现多工艺集成加工的尖端技术。达诺巴特集团(DANOBAT)在展会上举行了本地化进程战略媒体发布会,发布了《达诺巴特推进本地化发展报告》,并宣布将于2025年推出的几款标志性机型,包括专为铁路行业设计的MV镗床和紧凑型立式磨床VCG。雷尼绍(RENISHAW)XK20激光校准仪全球首发,RMP24-micro微型无线电机床测头中国首展,FORTiS™封闭式直线光栅加长型初亮相;覆盖机床校准、精密测量及大型设备定位需求,助力高效自动化生产。德马吉森精机(DMG MORI)发布CTX beta 450 TC颠覆传统车铣复合概念,并推出第二代NLX2500以全硬轨床身+双主轴对称设计重构刚性与效率边界。西门子(SIEMENS)第五代数控系统SINUMERIK 828D重磅发布,标志着 SINUMERIK全线产品支持数字孪生, 通过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虚拟调试与仿真, 显著缩短机床开发周期,实现了从设计生产到交付服务的全面本地化,为中国中端数控机床市场提供更多选择。先临三维重磅推出两款工业三维扫描新品——计量级高精度蓝光三维扫描仪OptimScan Q12和双核无线跟踪激光三维扫描系统FreeScan Trak Nova,进一步拓宽产品应用场景,让工业精密3D测量及检测任务更便捷、更高效、更精准。华中数控发布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大模型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重构机床“大脑”。北京精雕集团携多类型精雕高速加工中心与精雕机加自动化解决方案亮相展会,满足客户不同尺寸零件的微米级加工需求。其中JDMR800搭载JD60数控系统,与JDMGB300、JDSR1000、JDHGT1800均为华北地区首展。AI赋能,助力智造破界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工业母机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装备,代表国家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10年前,“中国制造2025”推出,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被列为“加快突破的战略必争领域”。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为传统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当数控机床装上AI大脑,工业母机新卷正启。华中数控的10型智能数控系统,打造“1+2+3”技术架构(1个数字底座、2条数字主线、3个智能化子系统),智能底座由硬件层搭配AI芯片与智能传感模块,软件层接入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让机床具备智能化的“大脑”,从“执行者”变成“思考者”,打破传统数控系统的技术瓶颈,连接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跨越。北京精雕精密机床智能化数控平台以精雕数字化技术为引领覆盖软件功能、硬件驱动等核心技术,精雕自主研发的通用数控系统JD60,高速高精控制+智能化应用,助力客户精准、高效加工。北京发那科FX-DAS智能动态自适应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车铣加工全流程的动态优化,可秒级调校加工参数、量化分析设备效能,并预判异常状态,助力企业构建数据驱动的精益制造闭环。同时,其自研的数字孪生技术DDMS可实现对加工效率和节拍的虚拟调试,大幅缩短工件效率优化的时间;加工过程监控系统TMS可实现对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在发生异常(刀具异常、装夹异常等)的瞬间及时发出报警,大幅降低异常加工带来的影响。伟立机器人自主研发的AI×DFMS系统以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为核心,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产线镜像,实现工艺方案的模拟验证与加工流程的迭代优化,显著降低试错成本;在生产环节,系统可实时采集加工数据并动态调整切削参数与刀具姿态,通过自适应控制提升加工效率与质量稳定性;其智能生产调度模块基于算法动态优化排产计划,最大限度减少设备闲置,提升整体资源利用率;针对物流环节,系统运用智能算法优化机器人搬运路径,缩短搬运时间的同时降低能耗,助力绿色制造;更通过集成传感器与AI预测模型,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故障预警,支持主动维护策略,有效延长设备寿命并保障生产连续性。台达多通道CNC系统与数字孪生虚拟机台,可预演加工路径,实现加工路径的预仿真与动态优化,使效率提升40%。系统搭载的AI模块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可基于实时工况自主调校加工参数,并通过设备状态智能监测实现预测性维护,显著降低停机风险。斯达拉格Bumotec 191neo铣车复合中心提供12种模块化配置,可由AI算法根据工件特征自动选择加工模式(如医疗精密零件的微铣削、航空部件的高速切削),配合快速换型机构实现换型时间缩短至5分钟,适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作为工业软件及柔性自动化技术提供商,益模科技在CIMT 2025上展示了装备数字化、智能仓储物流、一体化调度平台、AI+制造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其中,益模AI不仅拥有通用的人工智能能力,更在离散制造的细分领域中展现了强大的应用实力。益模AI可服务于模具、注塑、冲压、装备制造及教育培训等多个行业,在管理、设计、计划、装配、试模等一系列核心环节中,提供排产优化、工艺设计、报工管理、预警分析、大数据分析以及高效搜索引擎等应用功能。通过接入DeepSeek 、通义千问、文心一言、Kimi 等AI大模型,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精选了最优模型组合,益模AI配备了语音交互、联网搜索、文档智能分析、知识库搜索以及邮件自动推送等一系列高效功能,全面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高效高速高精加工技术持续突破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当下,对高精尖技术的追逐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本次展会上,“高精尖”贯穿全场,众多企业聚焦高端制造领域,力求在智能检测、齿轮加工等技术上实现高精度突破,为各行业的精密生产需求提供前沿解决方案 。牧野机床的DA500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则通过轻量化轴系设计与非加工时间优化,显著提升加工效率,同时提供托盘库选项,在保障精密加工性能的同时,最大化利用生产空间,满足高密度制造场景需求。而其高精密数控工具磨床SG10作为专为中小直径刀具高效磨削设计的六轴工具磨床。该机床通过X、Y、Z轴标配光栅尺,确保精准定位;A、W轴标配DD马达,提升动态响应。其紧凑设计节省空间,同时具备高刚性、高稳定性。此外,SG10还配备了最新型自动上下料装置,显著减少非磨削时间,实现高效加工。雷尼绍FORTiS™封闭式直线光栅专为大型铸件模具机床、立式车床及龙门机床设计,提供超高精度与稳定性,确保大型设备加工质量。RMP24-micro微型无线电机床测头,仅掌心大小的体积,为医疗、牙科、电子、珠宝和制表等精细行业带来微型精密新应用。AGILITY五轴坐标测量机,配合五轴测量技术,使工件测量速度提高达两倍,幅提升检测效率,满足高精度、高动态测量需求。通用技术沈阳机床制造的新一代高端五坐标加工中心,主要用于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难切削材料的精密加工,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高精度加工场景,兼具高刚性、高效率特性。产品数控系统、传动系统、测量反馈系统、转台、摆头等核心功能部件均实现国产化,可广泛应用于重点领域环形零件及箱体类零件的高精高效加工。武重集团发布的世界首台高速高精智能重型立式铣车加工中心,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利用AI大模型等维护手段,能够保障机床高效、健康、稳定运行。在功能上,它还能够实现自主感知、自主学习、自主优化与决策、自主控制与执行,同时还具备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且它的国产化率达95%以上,配备国产最新智能数控系统。柔性制造热潮涌动多元技术赋能生产变革当前机床工具市场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分散性、变化快的特点,与传统的稳定发展模式大不相同。随着各种前沿智能技术的持续赋能,越来越多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高效柔性生产方案正逐步落地并推广开来。柔性制造作为能够灵活适应生产变化的智能化生产模式,优势在于使工业母机具备了快速切换加工任务、自动调整参数的能力,从而能够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需求,在提升生产灵活性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本次展会上,众多厂商展示了各自在柔性制造领域的丰硕成果。迪恩机床在本届展会上展示了包括复合加工机DNX 2100S在内的多款设备。DNX 2100S作为复合加工机,能够集成多种加工功能于一体,实现一次安装完成全部加工,显著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斯达拉格Bumotec 191neo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提供42mm/50mm/65mm三种主轴通孔规格,搭配单虎钳、多夹具组合、立卧转换主轴及主轴+虎钳/顶针四种背面加工单元,形成12种模块化配置,灵活适配医疗、精密机械及奢侈品加工需求,以经济高效的技术方案应对多元化挑战。伟立机器人展示了其重载五轴柔性搬运系统、3S-W柔性智能工作站以及DFMS数字化柔性制造系统。其DFMS数字化柔性制造系统基于当前业务和客户实际需求,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将工业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以及控制技术深度融合,从而赋能传统柔性制造系统,实现更精准的计划管理和齐套制造。力鼎智能装备(青岛)集团的LDPS系列具有多台联机版高端柔性制造系统,底部基础部件采用高刚性结构设计,移动部件轻量化设计。可±180度旋转,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配备自主研发的LEADWIN-FMS柔性生产控制系统,可以有效组织和管理物料,实时监控生产数据,提供分析报表,优化生产过程。适用于航空结构件类、叶片类、阀体类、工程机械箱体类等工件的多品种小批量加工。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华中数控旗下子公司)研发的智能柔性工作站,深度融合协作机器人与智能料仓系统,构建起具备多场景无缝适配能力的制造单元,可适配多场景,可进行双模式智能切换、高精度高速作业、紧凑灵活布局以及零门槛智能操控等。工业机器人推进少人无人制造新时代工信部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表示在制造业领域,“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已突破传统自动化设备的定位,进化为承载柔性制造、实现人机共融、支撑大规模定制的关键基础设施。本届展会上,工业机器人的浓度也相当高,其正深度赋能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化变革,成为推进少人、无人制造,打通“制造”到“智造”跃迁路径的战略支点。华中数控旗下华数机器人展出工业机器人柔性工作站和具身智能工作站两款新品。工业机器人柔性工作站搭载工业协作机器人,与料仓紧凑结合,节省空间,能快速响应产线调整、实现无缝集成与部署。其协作机器人具备防碰撞功能,无需护栏,可在低速(碰撞检测、安全认证)与高速(激光雷达感知自主分区域切换)协作模式间自由切换。具身智能工作站融合多模感知与双臂协同技术。配备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集成听觉、视觉和力觉控制,实现环境深度感知与动态适应;双臂机器人作业协同,兼具高刚度与灵活性,单臂负载 3kg,适用于多场景,重复定位精度 ±0.1mm ,满足高精度需求。同时,结合动态优化算法与强化学习,利用混合优化算法处理复杂问题,持续提升双臂系统动态优化性能,实现自我升级 。迪恩机床展出了包括协作机器人、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等先进机器人技术,这些技术组成了一整套自动化解决方案,如自动工件交换装置(AWC)和可自动更换托盘的LPS(Linear Pallet System),提前展示了智能工厂的实际面貌,推动了生产线的无人化运行。伟立机器人展示了全业务流刀具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中央刀库+智能配送+管理系统”,通过AGV和换刀系统实现联动配刀和换刀,显著提高了产线换刀效率和准确率,有效减少了人工操作。雄克(SCHUNK)展示了EGU/EZU通用电动机械手和R-C2自动化虎钳系统。EGU/EZU机械手具备可自由编程的长行程和可调节抓取力,能够可靠地完成不同尺寸的毛坯和成品件的上下料。R-C2自动化虎钳系统则简化了机床上下料流程,支持对各类工件进行全自动的六面加工,无需人工干预。智启数控新境CAM软件赋能机床应用升级在智能制造浪潮的驱动下,机床行业正加速构建 “硬件 + 软件” 的深度融合生态。一方面,机床制造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推动数控机床向互联互通、自主决策的智能化方向演进;另一方面,专业软件厂商持续迭代研发,以更强大的功能体系赋能机床性能升级。在本届展会上,涵盖 CAD/CAM 设计编程、智能控制、在线检测、误差补偿等领域的工业软件矩阵集体亮相,不仅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对机床功能的全方位优化,更勾勒出智能制造时代工业软件赋能机床产业变革的全新图景。OPEN MIND再次在CIMT 2025上展示 CAD/CAM 创新成果,其中的亮点包括使用 hyperMILL AUTOMATION Center(自动化中心)对配有主轴和反向主轴的机床进行编程仅需几分钟,可缩短编程时间、减少错误并确保高质量的结果。另一个亮点 hyperMILL TURNING Solutions(车削解决方案)其中一项创新也是与数字孪生合作的范例:带有刀塔的车床和西门子控制系统以及所有刀具都在 hyperMILL VIRTUAL Machining中进行了详细映射。青翼CAM 2.0作为自主开发的新一代数控加工编程软件,将AI智能编程引擎与知识工程深度融合,专为多品种、小批量、高精度产品制造企业打造。软件内置自主研发的青翼CAD LITE,支持2D绘图、3D实体建模及模型编辑,可直接修复导入模型的几何缺陷或创建编程辅助元素,实现了CAD/CAM的无缝集成。加工策略上,青翼CAM 2.0覆盖了从2轴到定制5轴的全轴数加工领域,包括高速自适应铣削、线切割、深孔钻等专业策略,并结合手工编程、特征自动编程、刀轨模拟仿真、碰撞检查、后处理和工艺输出等全流程功能,为多品种、小批量、高精度产品的制造提供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千机CAM展示全球首款会话式编程CAM软件:独创AI大模型与专家规则库双引擎驱动,像资深工程师团队协作般为每个特征匹配最佳工艺方案,动态推荐主轴转速、进给量、切削深度等核心参数,覆盖钢、钛合金、复合材料等多种材料,让经验价值实现指数级传承。SolidCAM 2025版本在功能和性能上进行了全面升级,新增了包括快速选择刀具、刀具库的优化升级、深孔钻策略的一键捕捉毛胚深度、钻孔操作的毛胚和夹具识别保护、新增独立的倒角操作以及线切割模块的升级等功能。北京精雕集团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制造软件平台JDSoft SurfMill10.0,集CAD/CAPP/CAM为一体确保制造信息的精准、顺畅传递实现生产制造环节的高效协同,打通生产制造各环节的信息流,实现制造流程的高效协同和顺畅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生态构建工业母机作为制造业根基,位于产业链与价值链核心。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机床精度、效率和稳定性要求攀升,高端机床需求激增。而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上下游协同。因此,以需求为导向,打通工业母机研发、生产、流通、服务全链条,突破关键技术实现赶超,构建产业发展良性循环至关重要。目前,产业链核心企业正发挥优势,携手上下游共建合作生态。CIMT2025上,通用技术国测时栅与西门子、发那科、三菱电机达成合作,将携手为数控机床提供更高精度、更高响应、更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华中数控携手18家机床厂用户,合力推出搭载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的智能数控机床,如携手秦川机床推出YK7326成型磨齿机,磨齿工艺集成与定制化系统、基于大模型的语音交互、大模型故障诊断、机床热误差补偿、几何误差补偿、智能运维;与宝鸡机床集团的BL20HSY车铣复合,可基于大模型的语音交互、大模型故障诊断、智能运维;与武汉高科机械的智能立式五轴机床HMC-200i,是第一台教学型的智能立式五轴机床、1+2+3架构的智能数控机床;基于大模型的语音交互、大模型故障诊断、基于运动学的切削仿真和数字孪生、编程->仿真->加工->测量一体化、基于融合模型的机床热误差补偿、轮廓误差补偿、几何误差补偿、智能运维,等等。数控系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助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格力智能装备与鸿图开拓“精密铸造+智能加工”协同模式,高端制造需求方与供给方深度合作,通过技术协同、数据共享和产业链整合,加速国产五轴机床在汽车精密制造领域的落地,推动中国高端数控机床装备市场自主化的进程。此外,华工激光与瑞士Synova携手开拓水导激光新蓝海:4月22日,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与瑞士Synova在北京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围绕推动合资公司战略规划落地、水导激光应用深度融合等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商合作前景。汇专则与台湾力浮、台湾马路科技、马来西亚Maxeffect、辽宁终端客户等分别在产品销售代理、终端应用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共识,并于展会现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智驱绿能能效跃迁与制造生态焕新升级在 “双碳” 目标与全球产业变革交织的背景下,制造业正加速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本届CIMT2025上,多家企业展示了在节能技术突破、能耗管理革新与数字化智能管控领域的产品创新与解决方案落地,生动演绎了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的融合应用,推动全球制造向低碳高效、环境友好的未来加速迈进。CIMT2025上,北京发那科特别策划了“绿色制造”主题之旅,从产品创新、数字赋能、资源循环到人才培养,全方位展示了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 重点展示了多项绿色创新成果:αi-D系列伺服电机通过永磁同步技术实现能耗降低10%,配备IP67防护与AI故障预测系统,提升设备稳定性;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加工环境,优化切削参数和刀具路径,减少材料损耗15%,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40%;IoT能效管理平台整合生产数据,智能调度高能耗工序至电价波谷时段;绿色机床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全链低碳设计,综合节能5%-15%,助力企业降低碳排放和运营成本,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台达推出的磁悬浮冰机解决方案和同步螺杆机系统,通过非稀土材料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节能效率提升7%-10%。此外,AI驱动的资源优化与废料回收系统,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马扎克在本届机床展上亮相的15 款绿色环保产品,核心设备搭载NEO 节能技术,通过伺服系统优化、待机能耗管理等创新设计,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耗电量降低甚至达50%以上,助力客户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幅减少碳足迹。其 “2030 年碳足迹减半” 的目标,更彰显了企业在可持续制造领域的责任担当。作为高端超声绿色数控机床及关键部件研制商,汇专集中展示了12款超声绿色数控机床,除了全球首发的双超声绿色复材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还有立式、车铣复合、立卧转换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立式、雕铣、钻铣三轴加工中心,深孔钻削、卧式车削加工中心等系列产品。专业润滑油制造商德国福斯(Fuchs Petrolub AG)则以“绿色低碳 数智服务 360°润滑解决方案”为主题,在CIMT2025上重点展出福斯在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半导体等三大行业的润滑解决方案和数智服务的最新成果,以及在金属加工领域的低碳解决方案和通过数字化油液管理优化油液使用的实践。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过去采购钢材要跑遍全国货比三家,现在通过平台大数据,10分钟就能锁定性价比最高的货源,物流还能一键直达。”山东某机械制造企业采购负责人王先生的体验,折射出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颠覆性变革。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格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以技术为纽带、政策为支撑,一场实体经济的“数字跃迁”正在上演。“作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数据是这一发展态势的有力证明,2024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53万亿元,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0%,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效应日益凸显。这一效应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的扩张上,更体现在对制造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市场竞争力的全方位提升上。对此,李书福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工业制造”重点行动,建立数据在产业链中的互联互通机制,降低产业链组织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应该先从贸易数字化开始,逐步推动物流、金融的数字化,最终实现上游工厂数字化。这是一个传统产业数字化更合理的发展步骤,能够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找钢集团创始人王东以钢铁行业为例,解析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6G、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将重塑制造生态。”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将持续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创新,将自身业务发展与中国的数字技术、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紧密结合,让智能计算无处不在,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加速融合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数字化与智能化双向奔赴、互相促进,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的发展轨迹,同时数智安全的重要性亦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可见,数智安全已成为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确保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才能让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当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产业链,中国制造业的“质变”已现端倪。“以数字技术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在这场“数字跃迁”中,每一次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都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本报北京4月28日电(记者廖睿灵)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引导民营经济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做大做优做强。《通知》明确,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发展动能。支持投资能源基础设施,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核电,投资水电、油气储备设施、油气管网、“沙戈荒”大基地等能源重大项目。支持发展能源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资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微电网等创新技术和模式。鼓励创新发展,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协同攻关、成果共享。支持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积极培育能源设备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动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健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油气管网运销分离,引导民营企业更便捷进入油气市场竞争性环节;优化许可条件,支持民营施工企业积极参与电网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将低压办电“零投资”服务对象拓展至160千瓦及以下民营用电企业;加大电网、油气管网能源公共服务企业的信息公开力度,更好支撑投资决策;探索拓宽融资渠道。规范市场秩序,健全能源领域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督促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公平开放;加强市场监管,为民营企业公平参与能源市场营造良好环境。提升能源政务服务水平。一方面,优化项目审批。鼓励一窗受理、在线并联审批,对“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项目结合实际提供“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保障合法权益。健全能源领域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完善民营企业权益维护机制;深入落实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加强能源领域涉企收费监管,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徐欣表示,《通知》出台后,将进一步助力打造能源领域新的投资增长点,推动民营经济成为能源低碳转型、能源安全保障、地方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人民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王绍绍)4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在会上表示,2025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体系不断完善,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走深走实。邢翼腾介绍,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国能源供应充足,消费保持增长,供需总体宽松,价格稳中有降,能源生产和用电增速呈现积极信号,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能源生产稳步增长,3月份煤、油、气、电生产增速加快。一季度规上工业原煤产量12亿吨,同比增长8.1%;3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9.6%,日均产量超过1400万吨。一季度规上工业原油产量5409万吨,同比增长1.1%,3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5%。一季度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66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3%,3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5.0%。一季度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4.3亿千瓦,同比增长14.6%,3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增速较1—2月提高3.1个百分点。二是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截至3月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同比分别增长17.2%、43.4%,合计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水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38亿、0.61亿千瓦,同比分别增长3.3%、6.9%,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三是能源消费总体保持增长态势,3月份用电增速明显回升。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2.3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8%。天然气消费保持增长,发电用气保持较快增速。受暖冬、新能源出力明显增加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整体偏弱。汽柴油消费延续降势,煤油消费同比小幅增长。四是能源价格稳中有降,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动力煤现货价格持续下行,长协价格缓慢下降。截至3月31日,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格676元/吨,同比下降165元/吨;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74.7美元/桶,同比下跌7美元。一季度,能源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2.9%,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电网、核电等投资快速增长。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据报道,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能源局称:“2025年一季度,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这是该数字首次超过火电装机(14.51亿千瓦)。中国领导人23日说,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与此同时,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同时承诺大幅扩大化石燃料开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的爆炸式增长中达到这个新的里程碑。去年,该国新增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3.6亿千瓦。报道称,中国提前6年实现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的目标。25日发布的消息称,中国今年一季度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同比增量“大幅超出”全社会用电增量。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姚喆说:“这一趋势很可能在2025年后几个季度持续下去。”这表明,中国的电力部门正在经历“结构变革,该部门的碳排放距离达峰只有一小步”。不过,煤炭继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另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4月25日发表的文章,在内蒙古草原的阳光下,风吹沙丘,地平线与光伏板融为一体,中国正在这里建造一个新“帝国”。这里的城墙不是用石头砌成,而是用硅和钢铁筑成的:一道“太阳能长城”像一条光河蜿蜒在库布齐沙漠。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太阳能新增装机达到2.78亿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8.9亿千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中国的太阳能正在和风能、核能一起挑战几十年来一直支撑美国霸权的能源主导地位。对被称为“无限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最终可能让中国坐上世界能源宝座,从而结束产油国对能源的主宰。文章称,全球能源监测组织收集的数据强调中国太阳能领域的增长并非偶然。从整体上看,该计划代表了规模上的飞跃,重新定义了工业规模太阳能发电的概念。英国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现在的石油产量超过沙特阿拉伯,天然气产量超过俄罗斯。美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开采强度正在导致优质储藏的相对枯竭。美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替代品,但中国有:太阳能和核能。在此背景下,尽管中国仍严重依赖煤炭,但它在锂电池、太阳能、电动汽车和核能等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成为一个有能力实现经济去碳化并向世界其他国家提供解决方案的强国。美国耶鲁大学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可再生能源强国: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这不仅意味着能源模式的革命,也意味着地缘政治平衡的转变。能源历来是全球力量的杠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国,可能会产生深远的经济影响。当美国面临碳氢化合物生产停滞时,中国作为太阳能和核能超级大国的崛起重新定义了能源霸权的未来。在这一领域,中国占尽先机。(编译/赵菲菲 王萌)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人民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王绍绍)4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会上表示,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全口径的火电装机(14.5亿千瓦),今后也将成为常态。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实现新突破,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潘慧敏介绍,2025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其中,水电新增213万千瓦,风电新增1462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597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29万千瓦。她还介绍,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9.66亿千瓦,同比增长24%,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7.3%,其中,水电装机4.38亿千瓦,风电装机5.3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9.46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6亿千瓦。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迈上新台阶。潘慧敏表示,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突破20%,超出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带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至四成左右。风电光伏新增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2025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81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7%,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9%;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53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1%,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达到22.5%,较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明显超出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4465亿千瓦时)和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853亿千瓦时)。风电光伏合计发电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110亿千瓦时,已经超出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近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陆续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营业收入保持平稳态势,新兴业务快速增长,市场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速度放缓。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一季度,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7%。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营业收入同比微增长,中国联通营业收入同比提升3.9%,行业整体进入较低增长区间。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基础电信市场日趋饱和,移动数据流量增量不增收,加上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政企市场需求不足,信息通信业发展速度呈现进一步趋缓态势,亟须新动能的驱动。新兴业务亮点凸显。在战略新兴板块,智能、量子、卫星、IDC等业务快速增长。一季度,中国电信IDC收入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10.4%。智能收入同比增长151.6%,卫星通信收入同比增长37.2%,量子收入同比增长81.1%。中国移动政企市场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大力推动AI+DICT项目标准复制与规模拓展;加快优质能力产品出海,做强数智文创与新质内容运营,打造“通信+金融”融合生态,做优产业链金融普惠服务。中国联通以数据中心适智化改造推动AIDC提速发展,数据中心收入72.2亿元,同比提升8.8%。加快推进IDC向AIDC、通算向智算升级,智算规模超过21EFlops,更好满足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需求。科技转型持续加速。三大运营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优质高效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速由传统电信运营商向科技型企业转型。一季度,中国电信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围绕网络、云及云网融合、AI、量子/安全等四大技术方向,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研发费用为18亿元,同比增长11.5%。中国移动全面推进“BASIC6”科创计划,深化大数据、AI、安全、能力中台、算力网络、6G等领域攻坚突破。中国联通深化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数据技术、智能技术和运营技术等融合创新,提升公司内生动力、硬核实力。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研发费用同比提升6.7%。AI业务实现增长。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突破,“AI+”正成为与“5G+”齐头并进的行业数智化转型标配。中国电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把握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消费新趋势,不断推动连接、终端、应用、权益等融合要素升级,强化AI等战新要素赋能个人及家庭端产品和服务,智慧家庭收入同比增长11.5%。中国移动推行包括“AI+”计划在内的三大计划,落实好服务支撑数智化生活、生产、治理“三大任务”,经营业绩实现稳健增长。中国联通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推出一系列AI新产品新服务。个人数智生活、联通智家业务发展提速,付费用户总数近2.3亿户;灵活满足人工智能一站式服务需求,数据服务实现收入18.4亿元,同比提升11.3%,智能服务实现收入21亿元,同比提升14.0%。总体来看,三大运营商一季度成绩单起步平稳、稳中有进。但同时,当前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三大运营商需要坚定信心,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加快向科技型企业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093.6亿元,同比增长0.8%(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99.5亿元,同比下降1.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101.5亿元,增长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83.5亿元,增长2.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09.7亿元,下降0.3%。1—3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2204.4亿元,同比下降25.5%;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0826.4亿元,增长7.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2062.8亿元,增长5.4%。1—3月份,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40.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3.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5%,纺织业增长7.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0.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3.1%,汽车制造业下降6.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4.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47.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减亏,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由亏转盈。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14万亿元,同比增长3.4%;发生营业成本27.44万亿元,增长3.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70%,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80.37万亿元,同比增长5.3%;负债合计104.02万亿元,增长5.8%;所有者权益合计76.35万亿元,增长4.6%;资产负债率为57.7%,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5.59万亿元,同比增长9.9%;产成品存货6.55万亿元,增长4.2%。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37元,同比增加0.17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43元,同比减少0.16元。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1.7元,同比减少1.2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6.4万元,同比增加5.6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1.2天,同比增加0.1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70.9天,同比增加4.0天。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6%。
2025年04月30日
0 次
0 次
严卫东赴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考察
四川达州: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邵革军赴大竹县调研时强调 坚持干字当头 向新向高而行 为奋力开创达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大竹力量
邵革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交通建设、城镇污水治理、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三大攻坚行动”有关工作
达州高新区:铸强工业“主引擎”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宣汉:内外发力 向“智改数转”要效益
达州高新区:锚定全年目标任务 企业生产跑出“加速度”
达州建筑材料行业:创新驱动,绿色引领,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