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1日
0 次
0 次
在达州市的广袤田野上,苎麻产业正迎来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变革,其中育苗环节的创新尤为显著,为这一传统特色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带来更高的效率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创新育苗技术,提升出苗品质
达州各地积极探索并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以应对传统育苗方式的弊端。达川区大力推行大棚设施育苗,成为技术革新的典型代表。在育苗时节,农户们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精细化作业。首先对苗床进行严格消毒,确保为种子提供无菌、健康的生长环境,消毒药剂均匀覆盖,不放过任何一处角落。播种时,技术人员强调,由于苎麻种子极为细小,为保证撒播均匀,采用了 1 份种子搭配 30 份纯草木灰的方式进行拌种,随后多次重复撒播,使得种子在苗床上分布均匀。播种完成后,覆膜小组迅速跟进,为苗床覆盖上透光 “保温被”—— 地膜。这层地膜既能有效锁住土壤中的水分,保持湿度,又能提升土壤温度,为种子萌发营造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达川区经作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洪洋表示:“大棚设施育苗相较于传统露地育苗,优势十分突出。它的保温保湿性能良好,能显著提高出苗率,让幼苗出苗更整齐。而且移栽时间能提前 15 至 20 天,这就使得苎麻生长能够有效避开夏季的高温影响,为后期的茁壮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据了解,达川区今年计划在双庙、赵家等地新发展苎麻种植 1 万亩,为确保新增苎麻田的产量和质量,主推大棚育苗技术,从源头上抓好质量管控。目前,达川区大棚设施育苗基地面积已达 110 亩,按照 1:40 的移栽比例,能够保障全年 1 万亩新增苎麻种植目标的顺利完成。
技术培训下乡,夯实人才基础
为了让先进的育苗技术落地生根,达州各地积极组织技术培训活动,将知识与技能送到麻农手中。大竹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的苎麻育苗与苗床管理技术现场培训会颇具代表性。达州市农科院、大竹县苎麻产业发展中心的专家及技术人员深入苎麻基地,走进田间地头,现场为参训人员传授知识。培训采用理论讲解、现场示范、互动问答、心得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麻农的积极性。专家们凭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育苗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让麻农们轻松理解复杂的技术要点。
在大竹县的乌木、石河、观音、杨通等多地,共举办了 8 班次培训班,31 个乡镇、街道的 500 多名乡村干部、种植大户、麻农参与其中。通过培训,麻农们详细了解了苎麻种植中关于选种、整地、播种、覆膜、除草、追肥等技术要点,为后续的育苗和种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达州高新区要求各乡镇通过指派农技人员下基层的方式,将种植技术送入田间地头,并结合直播授课、微信群实时答疑等线上方式,为辖区麻农建立了从育苗、苗床选址、整地、开厢、播种、覆膜等关键环节的全流程技术支持。
构建育苗体系,保障产业发展
达州构建起完善的育苗体系,确保苎麻育苗工作的高效开展与优质供应。达川区在双庙、赵家、景市等 11 个苎麻产业重点乡镇建立起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三级育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企业发挥资金与市场优势,合作社承担组织协调功能,农户则提供土地与人力,三方紧密合作。通过统一供种,保证了种子的品质和纯度,从源头上保障麻苗质量;专业的技术指导贯穿育苗全过程,让农户们能够科学操作;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机制,使得各方能够及时交流经验、调配资源,实现育苗大棚与种植需求的精准对接,源源不断地为苎麻种植提供优质幼苗。
达州东部经开区采取 “基地 + 农户” 模式,推广种植苎麻新品种川苎 16 号,开展苎麻集约化育苗,提高育苗科技化水平。达州高新区由上而下,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农业专家授课,为基层技术人员 “充电续航”,提升其技术水平,进而更好地服务麻农。此外,大竹县杨通乡采取 “村集体 + 种植大户 + 企业” 集中育苗模式,派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同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适合苎麻育苗的土地进行 “地毯式” 排查,确定 8 个育苗地点,共 58.8 亩土地用于苎麻育苗,并组织开展育苗技术培训 5 场,培训 100 余人次,确保育苗工作顺利推进。
科技赋能下,达州的苎麻育苗正迈向高效、优质的新征程。从创新的育苗技术到全面的技术培训,再到完善的育苗体系构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为苎麻产业的蓬勃发展筑牢根基,助力达州在打造苎麻千亿产业、建设世界苎麻之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严卫东赴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考察
四川达州: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邵革军赴大竹县调研时强调 坚持干字当头 向新向高而行 为奋力开创达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大竹力量
宣汉:内外发力 向“智改数转”要效益
邵革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交通建设、城镇污水治理、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三大攻坚行动”有关工作
达州高新区:铸强工业“主引擎”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达州高新区:锚定全年目标任务 企业生产跑出“加速度”
达州建筑材料行业:创新驱动,绿色引领,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