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动态 > 资讯详情

聚焦全国农产品原材料价格走向:对农业加工企业的冲击与变革

达州市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公共服务平台

2025年03月11日

0 次

0 次

一、引言

农产品原材料作为农业加工企业运转的基石,其价格走向仿若一根指挥棒,调控着整个农业加工产业的节奏。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精准洞察全国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起伏脉络,深入剖析其给农业加工企业带来的冲击,以及探寻由此催生的变革路径,对于农业加工企业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乃至推动农业经济稳健前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关乎企业的盈亏生死,更与国计民生的保障紧密相连,毕竟农业加工品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餐桌饮食到衣着住行,无一不与之息息相关。

二、全国农产品原材料价格走向剖析

(一)长期趋势洞察

回顾过去十年,全国农产品原材料价格总体呈现出波动上扬的态势,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发力。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持续扩张,从主食米面到肉蛋奶,从日常蔬果到纺织用棉,需求端的拉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面临的制约日益凸显,耕地资源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愈发紧张,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增大,使得农产品的供给增长步伐相对滞后。以粮食为例,过去十年我国粮食产量虽稳步增长,但受限于耕地红线,增速渐缓,而人口增长与饮食结构升级带动的粮食需求却未减速,供需失衡的隐忧长期存在,推动粮食类原材料价格在波动中上行。

(二)近期动态聚焦

近两三年来,农产品原材料价格走势更为复杂。2023 年,部分农产品受前期扩种影响,市场供应骤增,价格遭遇 “滑铁卢”。如大豆,因前一年种植补贴优厚,种植面积大幅扩张,丰收后供过于求,价格持续走低。同期,猪肉价格也深陷低迷,非洲猪瘟后生猪产能迅速恢复,市场短期内充斥着大量猪肉,消费端却因经济下行压力,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下滑,供需严重错配,价格一跌再跌。进入 2024 年,形势又现反转,极端天气肆虐,多地粮食主产区受灾,玉米、小麦产量预期下调,价格逆势上扬;而水果市场因部分品种遭遇花期冻害、病虫害侵袭,产量锐减,价格居高不下。

(三)影响因素深度挖掘

气候与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灾害,以及日益严峻的土壤沙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农产品产量造成直接冲击。如 2024 年南方暴雨洪涝,淹没大片稻田,水稻减产严重,推动稻谷价格上升;北方长时间干旱,使得玉米生长受阻,影响上市供应,价格随之波动。

市场供需博弈: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促使对高品质、绿色农产品需求大增,而传统农产品供应过剩,新兴农产品供应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国际市场上,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变化影响进出口量,如进口关税调整改变大豆进口成本,冲击国内大豆市场供需平衡,进而左右价格走向。

政策调控杠杆:政府的粮食收储政策为粮食价格托底,稳定农民种粮信心;农业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种植方向,改变农产品供给结构;环保政策促使高污染、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间接影响原材料供应与价格,如一些高污染养殖场关停,短期内影响畜产品原材料供应。

三、对农业加工企业的冲击

(一)成本维度的压力

采购成本飙升:当农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扬,如棉花价格上涨,以棉为主要原料的纺织加工企业,采购成本直线上升。一家中型纺织厂,原本棉花采购成本占总成本 60%,棉花价格每上涨 10%,每月采购成本就增加数十万元,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若企业无法将成本转嫁下游,资金周转将陷入困境。

质量把控成本增加:价格波动下,农户为保收益,可能在种植或养殖环节缩减投入,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业加工企业需强化质量检测,增设筛选工序,引进高端检测设备,聘请专业人员,这些额外投入进一步加重成本负担。如水果加工企业,面对低价收购但品质不一的水果原料,为保证成品质量,检测与分拣成本大增。

(二)生产环节的困境

生产计划打乱:原材料价格忽高忽低,企业难以精准预判成本,生产计划频繁调整。例如,生猪价格波动剧烈,肉制品加工企业年初规划扩大生产,年中生猪价格暴跌,库存积压风险陡增,只能匆忙减产,设备闲置、工人待岗,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率损失。

工艺革新压力:为应对成本上升,企业需探索原材料替代或工艺优化。如在食用油加工中,大豆价格上涨,企业尝试用菜籽、棉籽替代,却面临新原料加工工艺适配难题,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内难见成效,且新工艺可能影响产品风味、品质,消费者接受度存疑。

(三)市场竞争的激化

产品价格调整两难:原材料价格上涨促使产品成本攀升,企业若提价,可能流失消费者;若不提价,利润微薄甚至亏损。饮料加工企业,面对果汁原料价格上升,提价后销量下滑,不提价则难以覆盖成本,陷入两难抉择,市场份额岌岌可危。

品牌竞争升级:在成本与价格压力下,企业为突围,纷纷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大型企业凭借资金、资源优势,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强化品牌形象,抢占高端市场;中小企业则在夹缝中求生存,通过特色产品、本土情怀打造差异化品牌,竞争愈发白热化,行业洗牌加速。

四、农业加工企业的变革应对

(一)采购策略优化

多元化渠道构建:企业打破单一采购源局限,与国内外多个供应商合作。粮食加工企业既与国内大型粮商联手,保障大宗稳定供应,又从粮食出口国进口优质品种,补充特色需求,降低因单一产区受灾或供应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原材料供应连续性。

期货套期保值运用:利用期货市场锁定采购价格,防范价格波动风险。油脂加工企业依据生产计划,在期货市场买入对应数量原料期货合约,当现货价格上涨,期货盈利对冲采购成本增加;现货价格下跌,虽期货有亏,但现货采购成本降低,维持成本稳定。

(二)生产管理创新

柔性生产推行:引入柔性生产系统,企业能根据原材料价格、市场需求实时调整生产。服装加工企业,可快速切换不同面料、款式生产,当棉花价格高企,转用化纤面料,灵活应对成本与市场变化,减少库存积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协同创新驱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攻克原材料替代、工艺改进难题。食品加工企业联合科研团队,研发以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的新技术,既顺应健康消费趋势,又降低对畜产品原料依赖,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市场营销拓展

精准营销发力:借助大数据、AI 等技术,洞察消费者需求,实现精准推送。农产品零食加工企业,通过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偏好,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推出低糖、有机零食系列,配合个性化营销活动,提高营销精准度与转化率。

新兴渠道深耕:全面布局电商、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新兴渠道。蔬菜加工企业入驻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卖货,主播现场展示蔬菜加工过程、讲解营养成分,消费者下单后直邮到家,拓宽销售半径,打破地域限制,提升市场覆盖面。

五、结论

全国农产品原材料价格走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给农业加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成本攀升、生产受阻、市场竞争白热化等难题纷至沓来。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通过采购、生产、营销等多维度的变革举措,能够在逆境中寻得生机,实现转型升级。未来,随着科技持续进步、政策引导优化,农业加工企业有望在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浪潮中稳健前行,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繁荣。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