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意见建议,这也是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三次召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相关会议。除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多个部门近段时间相继召开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相关会议,一些地方也在密集推出真招实招,直击民营企业关切问题,释放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加快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在4月8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江苏天合光能、浙江中基宁波、广东领益智造、北京滴滴出行、山东歌尔股份5家民营企业负责人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所在行业发展现状,介绍了对国家有关政策举措落实的实际感受以及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等情况,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与会企业负责人均认为,对美国加征关税已有准备,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国内发展环境稳定、市场空间广阔,企业有信心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克服困难、取得突破、实现更好发展。郑栅洁对企业关心的问题逐一作出回应,他表示,微观主体对宏观政策落实情况的感知最直接、感受最真实,与民营企业开展常态化沟通交流是制定完善宏观政策的有效途径。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是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在稳增长、稳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美加征关税等外部风险挑战,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以国内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部门和地方,加快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并把握好政策出台时度效,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同时,将坚持和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认真倾听民营企业诉求建议,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拓展民间投资领域着眼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间投资领域迎来多项政策利好。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将尽快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地方也在行动。例如,4月7日,上海市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召开,并启动“2025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月”活动,围绕金融赋能、投资促进、科创培育等十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湖南省税务局日前印发的通知提出,精准落实税费支持政策,促进民营企业降本减负。构建亲清税企关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兰青日前介绍,将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细分民间资本可参与的102项重大工程,制定交通、能源、水利等企业投资项目清单,扩大民营企业投资空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表示,应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参与投资的领域。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特色的新业态、新领域、新商业模式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些领域如何确保民营企业享有公平的市场准入权,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原则,以及突破部分行业的准入壁垒,使民营经济能够在新兴领域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对于提升民营企业的活力非常重要。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日益广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近年来在全球迎来蓬勃发展,展现出重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前沿应用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前沿,“AI for Science”正快速从实验室探索迈向科研主流,有望引领一场深刻的科研范式变革。人工智能与科研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创新突破近年来,人工智能已在多个关键学科领域实现突破:AlphaFold2算法准确预测蛋白质结构,自动化材料研发平台“机器化学家”快速筛选出高性能催化剂,人工智能参与天文图像处理发现新的星体结构……这些“AI+科研”的实际案例,不断拓展着人类的知识边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AI for Science创新图谱》(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球科学家正不断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各领域。人工智能通过变革科研范式、提升科研效率,推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前沿突破,在合成生物制造、材料设计等领域催生出一批新技术模式驱动的新兴产业。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人工智能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支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理论突破并拓展能力边界。在全球AI for Science学术研究方面,2019年—2023年间,全球AI for Science论文发表年均增长率为27.2%,各学科领域论文发表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生命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发表的人工智能应用论文数量最多。中美两国是当前AI for Science研究大国。近5年间,中国论文发表超过10万篇,居全球首位。北京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陈帜团队展示了AI for Science从科研迈向商业航天应用的典型案例——“临界炽核”应用。该应用的核心引擎DeepFlame是首个集成了AI框架用于反应流高精度数值模拟的高性能、大规模开源软件平台。“以朱雀二号火箭为例,我们对‘火箭心脏’即发动机进行了全流程数值模拟,实现从燃料喷注器、燃烧室到外喷羽流场的亿级网格仿真,计算精度达工业应用标准,相较传统方案实现了超千倍的加速性能。”陈帜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表示,随着模型算法、数据、算力、基础软件等创新要素进一步开放共享,开源开放的普惠化AI for Science生态将走向成熟,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门槛将持续降低,场景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人工智能与科学深度融合将催生更多创新与突破。资源加速整合推动走向“大科研时代”尽管AI for Science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现实挑战。科研数据的高获取成本、格式非标准化、数据敏感性强等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制约AI有效应用的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认为,科研模式的转型升级能有效帮助科研人员打破学科之间、理论与实验之间、科研与产业之间的界限,使科学家有更大的探索空间和更高的探索效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围绕数据库、文献工具、理论方法和模型以及实验工具,形成新的科研协同模式,推动走向“大科研时代”。算法模型、知识库、算力平台和实验表征系统是支撑未来科研范式的核心基座。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鑫宇发布了新一代科研知识库与文献开放平台“科学导航”,该平台目前已覆盖全球1.6亿篇文献,通过自然语言问答式的文献检索能力,帮助科研工作者前瞻性开展文献数据和实验数据一体化管理,让科研检索与管理效率提升了近百倍。“未来,我们可以让人工智能‘读、算、做’,并将这些原本独立的步骤形成自主运转的闭环。”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深势科技创始人张林峰发布了Uni-Lab-OS智能实验室操作系统。他说,该操作系统可以解决传统实验室手工操作低效、设备孤立及数据分散的痛点。这位“AI科学家”有望助力传统实验室向自动化、智能化跃迁,为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等领域增添动力,为科研人员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鄂维南表示,随着AI for Science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科研资源的加速整合。“在广大范围内构建一个‘图书馆’、一个‘教学楼’、一个‘超算中心’、一个‘实验室’,让AI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做评测,形成融合闭环。”他说。培养交叉学科融合人才青年科学家扮演重要角色《报告》分析了100多个AI for Science代表性案例的场景分布,发现AI for Science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场景最为丰富。物理领域重点场景则包括量子力学仿真计算、物理场模拟、光学计算及核物理等。在化学领域,分子动力学计算、分子生成、催化剂设计等场景目前关注度较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发的Dr.Sai(赛博士)多智能体协同系统,实现了物理分析全流程自动化,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核心突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计算中心主任齐法制介绍,通过分层多智能体系统,该系统已成功复现了重要科学发现——四夸克粒子Zc(3900)的发现过程。目前,赛博士已经成为高能物理领域“感知—推理—执行”一体化的专家级科研助手,为粒子物理领域模型发展奠定基础。在“AI for Science”浪潮加速奔向科研前沿的当下,青年科学家正站在时代的交汇点,扮演着技术革新与范式转变的双重推动者角色。科技部副部长龙腾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破解复杂科学难题,需要科研人员既深钻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又贯通数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科学逻辑。青年科学家要主动打破学科边界,在融合创新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敢于突破传统范式,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热点科学问题,深入研究,推动形成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双向赋能的科研新生态。近年来,中国许多高校大力推进“AI+X”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形成多层次、跨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例如浙江大学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建全国首个跨校“AI+X”微专业;清华大学首批已有117门试点课程、147个教学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与此同时,一批85后、90后科研人员正在成为AI for Science的先锋力量。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认为,面向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发展首先要实现“通专融合”,科学研究需要人工智能在研究者、研究工具、研究对象一切关系的总和上发挥作用,当这两个关键步骤实现后,人工智能将完成质的飞跃——从“工具的革命”转变为能够重构科研范式、催生新领域的“革命的工具”,最终引领科学研究进入新时代。“实现AI for Science的发展目标,需要一支交叉学科融合和有战斗力的科研人才梯队,而优秀年轻人正是我们最需要的。”鄂维南说。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4月10日,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在南京召开。为期三天大会以“共筑创新,同享未来”为主题,旨在以推动全球6G标准共识的形成为切入点,进一步迈向全行业的协同共创,实现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造。大会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已经连续举办4年。今年的大会由“全球6G技术大会”更名为“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将关注焦点拓展到未来产业生态,致力于推动创新策源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路径。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江苏省副省长赵岩,东南大学校长孙友宏,科学技术部五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邱钢,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加拿大工程院院士Robert Schober出席10日举行的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尤肖虎做主旨报告。邬贺铨指出,6G不仅要在5G和其他无线技术难以支持的特殊场景应用中证明其不可替代性,还要在大众消费刚需和大量的工业应用场景中应用,对传统服务也能证明其有效性和经济性,才是6G价值的所在。尤肖虎指出,面向6G的无线网络架构正加速从“以基站中心”向“以用户中心”转变,他提出无蜂窝空时二维编码这一新架构和新基础理论,将支撑实现未来网络去中心化、多点协作的发展趋势。他强调,6G需要从体系结构和基础理论层面突破传统通信范式,为未来泛在智能连接奠定坚实基础。Robert Schober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借助本次6G大会,许多IEEE会员贡献了许多前沿理念与最新成果。美国工程院院士Khaled Ben Letaief指出6G将带来“全智联”时代,最大的变革在于AI原生无线网络的构建,这不仅是网络架构的革新,更将推动通信、计算、感知的深度融合,重塑无线通信的未来。在开幕式上,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秘书长富军发布了《2025移动通信系列白皮书》,聚焦6G关键技术、毫米波与太赫兹、数字低空、车联网等多个当前最受关注的前沿方向,系统梳理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从4G研发起步开始,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已连续二十年发布年度白皮书,本次发布力求在全球标准化进程进入关键阶段之际,为产业界提供系统性的思考框架与技术路径参考。为进一步落实“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使命担当,紫金山科技城制定了“6G之城”的建设愿景。江宁开发区副主任汤小南表示,将加快以6G技术为引领的未来产业培育,诚邀各界参与“6G之城”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在大会期间还首次公开了最新构建的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该设施围绕6G六大应用场景进行技术验证测试,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较5G提升10-100倍的极致连接能力和高精度目标感知新能力,并率先开展了6G低空巡检、低空物流、低空安防等应用演示和商业应用试点,为我国持续推进6G技术创新,培育发展6G未来产业提供重要支撑。依托大会搭建的广泛交流合作平台,紫金山实验室与通号低空、银河航天签约,共同推动6G在应急通信、低空经济等前瞻领域的应用探索。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则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约,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聚焦6G与移动智能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本次大会还吸引到多位国内产学研各界重量级专家的广泛参与,在大会期间开展广泛的思想交流与探讨,贡献了大量智慧成果。邬贺铨、刘韵洁、尤肖虎、邬江兴、尹浩、毛军发、崔铁军、王怀民、张平、尤肖虎等多位“两院院士”围绕6G的前沿方向与战略布局建言献策,。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栾晓维、中国联通副总经理郝立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晓云等产业界领军企业代表也在大会上分享了关于更高标准建设6G的最新思考与重要进展。大会汇聚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瑞典、希腊、比利时、葡萄牙、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的世界级专家学者,构建起一个跨地域、跨文化、跨领域的多元交流平台,充分体现了6G全球协同发展的开放格局与合作精神。大会还邀请到3GPP工作组主席以及来自欧盟Hexa-X-II项目、芬兰6G旗舰计划、日本XGMF、韩国6GForum等国际知名科研组织的代表,围绕6G技术与标准、国际合作与产业生态等展开两场圆桌对话,分享了全球顶尖力量在6G前沿技术路径、标准协同机制以及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的深度思考,也传递出全球6G合作持续深化、共识逐步汇聚的强烈信号。大会期间,未来移动通信论坛成立了无蜂窝网络工作组和新中频工作组两个新的工作组。此外,大会还围绕多个方向设立平行会议与成果展示,重点聚焦通信与AI融合、无线通感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网络弹性等方向开展研讨交流,立体呈现6G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场景。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东风浩荡处,奋进正当时。随着一辆全新岚图梦想家缓缓驶出总装车间的尾线,岚图汽车正式迎来了第200000辆整车下线。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岚图成为首个累计产量突破20万辆的央国企新能源品牌,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岚图实践”。产量加速跨越,销量同样瞩目。岚图汽车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3月单月交付量达10012台,较去年同期增长64%。第一季度累计销量突破26034台,同比增幅达59%。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绩是在去年全年85697台销量的高基数之上取得的,更充分彰显岚图汽车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韧性。回顾岚图汽车的发展历程,从首辆量产车下线到10万辆突破,岚图汽车用时1016天;而从10万到20万的跨越,仅用365天便高效达成,产能爬坡速度提升近三倍。这一“岚图速度”的背后,是企业在品牌、技术、生产、产品布局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深厚积淀。传统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岚图样本根植于传统文化丰厚沃土之上的岚图汽车,砥砺奋斗本色,在新能源时代涵养出助力东风公司转型升级、探索自主发展新模式的崇高使命感。岚图汽车将骨子里自带的中华优秀文化创新基因,转化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钥匙”,并积极发力于品牌、产品、技术、生产等领域。譬如在生产领域,岚图汽车不会把一切都打翻重来,而是取其精华,积极推动新旧产能转换,令旧厂焕新颜、发新枝,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岚图汽车CEO卢放等一众高管看来,升级新产能不是抛弃旧产能,“另起炉灶”并不意味着要“打翻炉灶”,升级传统产业同样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以岚图将一座94.5万平方米的工厂“旧貌换新颜”,打造为国家级智能示范工厂。通过前沿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岚图高端智造工厂可实现4款车型混流生产,以及满足上万种配置车型随机生产,快至118秒下线一台车,实现效率与质量齐飞。高效的生产模式有力保障了产品的稳定供应,也为销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产能的提升和产品品质的全方位优化,岚图汽车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销量持续攀升,进一步体现了传统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新质生产力优势,成为央企中推动产能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先锋。全栈自研实力:筑牢技术创新护城河只有技术的第一,才有销量的第一。在岚图汽车看来,技术研发的起点,在于始终以用户为中心,时刻“听劝”并满足用户需求。为此,岚图汽车通过建立用户共创委员会等方式,让研发人员直接与用户沟通,在更好地了解用户痛点和需求基础上,从而在技术创新上更加有的放矢。从一诞生,岚图汽车便以“全栈自研”为工具,视“用户建议”为沃土,脱离传统造车平台打造了国内首个ESSA原生智能电动架构,与很多“油改电”平台划清了明确界限。在这一平台下,岚图汽车不断强化“硬件”水平,诸如配备琥珀电池、百万级可预判魔毯底盘,以及据此开发出新一代智能多模混动技术“岚海动力”,提供纯电、增程、插混等丰富动力方案,覆盖100%场景。而在近年来,ESSA纯电架构这一“科技树”成长更为茁壮、更加枝繁叶茂,结出了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5C超级快充等累累硕果,推出全球首个兆瓦级品牌超快充桩“岚图VP1000”,可实现“充电1秒钟,续航1.7公里”的极速补能效率。除了深耕安全、动力、底盘等“硬件”外,岚图汽车还在“软件”积极发力,自研了国内最领先的“软件定义汽车”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天元架构,奠定了智能化时代持续升级和进化的基础。有了天元架构的赋能,岚图汽车将以更高的效率,从容设计和迭代大模型、城市NOA、端到端智驾等高阶智能科技,满足用户的更高期待。截至3月,岚图汽车已累计布局专利4446件,专利增速稳居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前列。市场是检验技术的试金石,强大的技术储备成为岚图汽车销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用户用脚投票,用信任与支持为品牌实力站台。多元产品布局:满足美好出行需求在产品布局上,岚图是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企中产品布局最完整的企业之一,覆盖“SUV+MPV+轿车”,为用户提供可靠、安全且豪华的出行体验。目前,岚图汽车完成了“三年三品类,四年四款车”的战略布局,相继推出岚图FREE 318、全新岚图梦想家、岚图追光和岚图知音四款车型,覆盖了SUV、MPV和轿车细分市场。作为岚图汽车一手打造的爆款,全新岚图梦想家的市场表现有目共睹。去年9月19日,全新岚图梦想家正式上市之后,随即连续3个月霸榜高端新能源MPV销量冠军,单车均价超39万,累计大定突破65000台。在35万元以上MPV市场中,平均每卖出3台高端MPV,就有1台岚图梦想家,也使得岚图汽车坐稳月销过万的“宝座”,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全新岚图梦想家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3.0和鸿蒙座舱的MPV产品,凭借全维度的优势,赢得众多用户认可,车主净推荐值更是高达84.2%,远超行业水平。今年,岚图计划All in 智能化,可以预见,在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产品布局支撑下,下一个销量爆款已然呼之欲出。当前,中国汽车的研发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供应链体系等已达世界级水平,同时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为我国汽车工业反超欧美日韩、扬帆出海提供了巨大机遇。在尖端科技护航下,岚图汽车成为最快实现从本土走向全球的央国企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2024年,岚图汽车发布且实施Let's VOYAH“共岚图”出海战略,预计到2030年将实现全球六大洲、60国的布局,累计建成500家销售服务网点,海外销量累计突破50万辆。目前,岚图汽车已成功进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主流市场,以及波兰、希腊、捷克、斯洛伐克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并加快完成在中亚、中东、中南美等市场的战略布局。产品出海的同时,岚图更希望实现品牌出海、文化出海,在全球市场代表国家形象参与商业竞争、文化交流,继续讲述、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从第一个10万辆的四年沉淀,到第二个10万辆的加速冲刺,“岚图速度”刷新了高端新能源品牌的成长速度。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生动注脚。跨过产量20万大关,岚图汽车向20万年销目标展开攻势,继续书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篇章。而这一目标的背后,是岚图汽车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刻洞察,也是对央国企新能源第一品牌实力的自信释放。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乙烯,被誉为 “石化工业之母”,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下游衍生产品众多,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纤维、精细化工等各个领域,对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今日乙烯市场价格呈现出复杂且多变的态势,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价格现状在国内乙烯市场,东北亚地区乙烯价格走势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大。目前,东北亚乙烯 CFR(成本加运费)价格在 850 - 870 美元 / 吨。受此影响,国内华东地区乙烯市场价格在 7000 - 7200 元 / 吨。以上海某大型石化企业为例,其乙烯出厂价为 7100 元 / 吨,较昨日价格持平。但部分贸易商反馈,市场实际成交价格存在一定波动,因下游企业采购积极性不同,价格在 7000 - 7150 元 / 吨区间内浮动。在华南地区,乙烯价格相对较高,主流价格在 7200 - 7400 元 / 吨,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石化产业相对发达,对乙烯需求旺盛,且部分企业存在原料库存不足情况,采购意愿较强,推动价格上涨。在国际乙烯市场,美国墨西哥湾地区乙烯价格因页岩气资源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价格在 700 - 720 美元 / 吨。该地区乙烯产能不断扩张,凭借价格优势,对全球乙烯市场供应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欧洲地区乙烯价格受原料成本、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价格在 880 - 900 美元 / 吨,相对较高。近期走势回顾近段时间乙烯价格整体呈现震荡走势。前期,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以及全球乙烯产能扩张影响,价格波动频繁。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乙烯生产成本增加,价格有上升动力;但全球新增乙烯产能的释放,又使得市场供应增加,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在过去一个月内,东北亚乙烯 CFR 价格在 830 - 870 美元 / 吨区间内波动,国内乙烯市场价格也随之波动。不过,近期随着部分乙烯生产装置进入检修期,市场供应有所收紧,价格有企稳回升迹象。影响因素剖析供应端:乙烯生产企业的产能变化是影响供应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全球乙烯产能持续增长,尤其是美国页岩气革命带动其乙烯产能大幅扩张。国内乙烯产能也在不断提升,新的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增加了市场供应。同时,乙烯生产装置的运行状况、检修计划等对短期供应影响较大。当部分装置因设备故障、维护保养等原因停产或减产时,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涨。例如,某大型石化企业乙烯装置因突发故障停车检修,导致周边地区乙烯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此外,乙烯生产的原料,如石脑油、乙烷等价格波动,也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积极性,间接影响市场供应。需求端:乙烯下游应用广泛,塑料、橡胶、纤维等行业对乙烯需求巨大。在塑料行业,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乙烯,随着塑料制品在包装、建筑、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塑料行业对乙烯需求持续增长。橡胶行业中,合成橡胶的生产也需要乙烯作为原料,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橡胶制品需求增加,带动乙烯需求上升。纤维行业同样对乙烯有一定需求,用于生产聚酯纤维、锦纶纤维等。此外,精细化工行业对乙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用于生产各种精细化学品。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等,都会影响乙烯需求。政策与宏观经济:环保政策对乙烯行业影响深远。政府对石化企业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和升级,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对下游行业的环保标准提高,也会影响下游产品需求,进而影响乙烯需求。宏观经济形势对乙烯市场也有重要影响,经济增长强劲时,各行业生产活跃,对乙烯需求增加;经济衰退时,需求则会受到抑制。此外,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如乙烯进出口关税调整、贸易壁垒设置等,会影响乙烯的国际市场供需关系,进而影响国内市场价格。例如,贸易争端可能导致乙烯进出口受阻,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未来趋势预测预计短期内乙烯价格将继续维持震荡走势。供应端,乙烯生产装置的检修情况、新增产能释放节奏以及原料供应稳定性等存在不确定性;需求端,下游各行业需求受宏观经济和市场竞争影响,难以出现大幅改善。不过,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或下游某行业需求因政策刺激等因素出现超预期增长,乙烯价格走势可能会发生改变。长期来看,随着乙烯生产技术的创新和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市场供需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价格仍将面临一定压力。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醋酸,作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用途广泛的有机原料,在化工、医药、食品等多个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生产醋酸乙烯、醋酸酯类等化工产品,到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调味和防腐,醋酸的市场需求庞大且多样,其价格走势也备受关注。今日醋酸市场价格呈现出复杂的波动态势。价格现状在华东地区,醋酸市场主流报价在 2750 - 2850 元 / 吨。上海某大型化工贸易商的醋酸出库价为 2800 元 / 吨,较昨日价格略有下跌,跌幅约 50 元 / 吨。当地部分下游企业表示,近期醋酸市场供应相对充足,贸易商之间竞争激烈,价格略有松动。而在江苏地区,一些小型化工企业采购醋酸价格在 2750 元 / 吨左右,因这些企业采购量较小,议价能力较弱,只能接受市场较低价格。华北地区醋酸价格相对稳定,主流价格在 2700 - 2800 元 / 吨。以河北某大型醋酸生产企业为例,其出厂价为 2750 元 / 吨,价格保持平稳。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订单稳定,生产装置运行正常,市场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价格暂无明显波动。在山东地区,醋酸市场成交价格在 2700 - 2750 元 / 吨,部分下游企业因前期库存较高,采购积极性不高,对价格形成一定压力。近期走势回顾近段时间醋酸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前期,受醋酸产能扩张影响,市场供应增加,价格开始下跌。部分新建醋酸生产装置陆续投产,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低价格。同时,下游行业需求增长乏力,对醋酸采购量减少,进一步推动价格下行。在过去三个月内,醋酸价格从最高的 3200 元 / 吨左右,一路下跌至目前的 2700 - 2850 元 / 吨区间。不过,近期醋酸价格有企稳迹象,主要是由于部分企业因原料供应问题或设备检修,产量有所下降,市场供应压力有所缓解。影响因素剖析供应端:醋酸生产企业的产能变化对市场供应影响显著。近年来,国内醋酸产能持续增长,新装置不断投产,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供应过剩。部分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采取低价策略,加剧了价格下跌趋势。同时,醋酸生产的原料,如甲醇、乙烯等价格波动,也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当原料价格上涨时,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可能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移成本压力;反之,若原料价格下跌,企业有一定降价空间。此外,企业的生产装置运行状况、检修计划等也会影响短期供应。当部分装置因故障或计划检修时,市场供应减少,价格可能上涨。需求端:醋酸下游应用广泛,不同行业需求变化对价格影响各异。在化工行业,醋酸用于生产醋酸乙烯、醋酸酯类等产品,这些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醋酸需求。例如,随着涂料、胶粘剂等行业的发展,对醋酸酯类产品需求增加,带动醋酸需求上升;而当这些行业市场需求疲软时,醋酸需求减少。在食品行业,醋酸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调味和防腐,其需求相对稳定,但受食品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影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对优质醋酸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医药行业对醋酸也有一定需求,用于合成药物中间体等,医药行业的研发和生产活动会影响醋酸需求。市场心态与宏观经济:市场参与者的心态对醋酸价格也有重要影响。在市场预期悲观时,贸易商和下游企业采购谨慎,观望情绪浓厚,市场成交清淡,价格易下跌;而当市场预期乐观时,采购积极性提高,价格可能上涨。宏观经济形势对醋酸市场也有重要影响,经济增长强劲时,各行业生产活跃,对醋酸需求增加;经济衰退时,需求则会受到抑制。此外,汇率波动会影响醋酸进出口价格,进而影响国内市场供需和价格。例如,当人民币贬值时,醋酸出口价格相对降低,出口量可能增加,对国内市场供应产生影响。未来趋势预测预计短期内醋酸价格将继续在一定区间内震荡。供应端,新增产能的释放以及企业生产计划的调整,将影响市场供应。需求端,下游各行业需求受宏观经济和市场竞争影响,难以出现大幅增长。不过,若原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或下游某行业需求因政策刺激等因素出现超预期增长,醋酸价格走势可能会发生改变。长期来看,随着醋酸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市场供需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价格仍将面临一定压力。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庞大体系中,纯碱作为一种基础且关键的原材料,广泛应用于玻璃、化工、冶金、食品等众多领域。其价格走势犹如行业晴雨表,深刻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今日纯碱市场价格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价格现状在轻质纯碱市场,华东地区主流市场价格在 1800 - 1900 元 / 吨。以江苏某大型贸易商为例,其轻质纯碱出库价为 1850 元 / 吨,较昨日价格持平。但部分小型贸易商为争夺市场份额,报价略有下调,在 1800 元 / 吨左右。当地玻璃制造企业反馈,目前轻质纯碱采购价格相对稳定,但对价格上涨较为敏感,因玻璃行业竞争激烈,成本上涨难以向下游转嫁。在华北地区,轻质纯碱价格略低于华东,主流价格在 1750 - 1850 元 / 吨,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纯碱产能相对集中,供应相对充足。重质纯碱市场价格波动更为明显。在华南地区,重质纯碱价格在 1950 - 2050 元 / 吨。广州某大型化工企业采购重质纯碱价格为 2000 元 / 吨,较上周上涨 50 元 / 吨。据了解,当地部分纯碱生产企业因设备维护,产量有所下降,导致市场供应趋紧,价格上涨。而在西部地区,重质纯碱价格相对稳定,维持在 1900 - 2000 元 / 吨,当地市场需求相对平稳,供需关系相对平衡。近期走势回顾近段时间纯碱价格整体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前期,受纯碱产能扩张影响,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持续下跌。众多新投产的纯碱装置释放大量产能,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低价格。但随着部分企业因环保政策限制、设备故障等原因减产或停产,市场供应减少,价格开始回升。同时,下游玻璃行业需求逐渐恢复,对纯碱采购量增加,进一步推动价格上涨。在过去一个月内,轻质纯碱价格从最低的 1600 元 / 吨左右,上涨至目前的 1800 - 1900 元 / 吨区间;重质纯碱价格从 1800 元 / 吨左右,上涨至 1950 - 2050 元 / 吨区间。影响因素剖析供应端:纯碱生产企业的产能变化是影响供应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国内纯碱产能不断扩张,新增产能陆续投放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承压。但当部分企业因环保政策不达标、设备检修、原料供应不足等原因减产或停产时,市场供应减少,价格则会上涨。例如,某纯碱生产大省因环保政策趋严,对部分高污染、低产能的纯碱企业实施关停整顿,使得当地纯碱产量大幅下降,进而影响全国市场供应。同时,纯碱生产的原材料,如原盐、石灰石等价格波动,也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积极性,间接影响市场供应。需求端:玻璃行业是纯碱最大的消费领域,其需求变化对纯碱价格影响巨大。在房地产市场回暖时,建筑玻璃需求增加,带动纯碱需求上升;而在房地产市场低迷时,玻璃需求减少,纯碱需求也随之下降。此外,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光伏玻璃需求大增,也成为拉动纯碱需求的重要力量。化工、冶金等行业对纯碱也有一定需求,其行业发展状况同样会影响纯碱需求。例如,在化工行业中,纯碱用于制造洗涤剂、脂肪酸等产品,当这些行业市场需求旺盛时,对纯碱采购量增加。政策与宏观经济:环保政策对纯碱行业影响深远。政府对纯碱生产企业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和升级,增加了生产成本。若企业无法满足环保要求,可能面临停产整顿,进一步影响市场供应。宏观经济形势对纯碱市场也有重要影响,经济增长强劲时,各行业生产活跃,对纯碱需求增加;经济衰退时,需求则会受到抑制。此外,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如纯碱进出口关税调整、贸易壁垒设置等,会影响纯碱的国际市场供需关系,进而影响国内市场价格。未来趋势预测预计短期内纯碱价格将继续维持震荡走势。供应端,部分企业减产或停产情况存在不确定性,新增产能释放节奏也会影响市场供应。需求端,玻璃行业受房地产市场和光伏产业发展影响较大,需求存在变数。若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玻璃需求增加,将带动纯碱价格上涨;反之,若房地产市场再次陷入低迷,纯碱价格可能承压。长期来看,随着环保政策持续收紧,部分落后产能将被淘汰,市场供需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同时,若纯碱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降低生产成本,或开发出纯碱替代品,也将对纯碱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一、价格概况今日电子信息新材料价格受到环保政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新型电子材料行业也在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这导致一些环保材料如生物基塑料、可降解塑料等的需求持续增长,价格可能因供应紧张而有所上升。同时,一些高端电子材料如石墨烯、量子点、碳纤维等在新电子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价格也受到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二、价格影响因素环保政策:环保政策的加强推动了电子信息新材料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环保材料的需求增长,而供应相对不足,导致价格上涨。例如,生物基塑料、可降解塑料等环保材料的价格受到环保政策的影响较大。市场需求:新兴应用领域的发展,如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等,对电子信息新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端电子材料如石墨烯、量子点、碳纤维等的需求增长尤为明显,推动了价格的上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推动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新的材料和工艺的出现,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同时也可能影响价格。例如,石墨烯的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的上涨。三、未来走势预测预计未来电子信息新材料价格将继续受到环保政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共同影响。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新兴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对电子信息新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技术进步将推动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因此,电子信息新材料价格可能会在供需关系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继续波动,但总体趋势可能呈现上涨态势。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一、价格概况今日稀土元素价格继续受到供需关系、环保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价格走势呈现震荡调整。稀土元素在电子信息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用于制造高性能磁铁、发光材料、催化剂等。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稀土元素需求持续增长,价格也随之上涨。二、价格影响因素供需关系: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稀土元素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稀土元素的开采和提炼过程复杂,且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供应相对紧张。供需矛盾的加剧推动了稀土元素价格的上涨。环保政策:稀土元素的开采和提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保护环境,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严格的环保政策,限制稀土元素的开采和生产。环保政策的实施导致稀土元素的供应减少,进一步推高了价格。国际贸易形势:稀土元素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政府对其进出口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如关税调整、贸易壁垒等,都可能影响稀土元素的进出口,进而影响价格。三、未来走势预测预计未来稀土元素价格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可能呈现震荡调整的态势。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将继续推动对稀土元素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环保政策的加强和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将限制稀土元素的供应。因此,稀土元素价格可能会在供需关系的影响下继续波动。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一、价格概况今日半导体材料市场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以铜为例,作为电子信息业中的重要原材料,主要用于制造电线、电缆、连接器等部件,其价格受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和通信设备需求持续增加的影响,仍保持高位震荡。半导体材料方面,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需求持续增长,价格也随之上涨。目前,半导体材料价格走势受到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价格影响因素技术进步:半导体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了市场对先进制程材料的需求。例如,先进封装技术、3D NAND存储等的发展,促使对高纯度硅片、特种气体等材料的需求增加,进而影响价格。市场需求: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芯片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数据中心、汽车电子等领域,对半导体材料的需求持续旺盛,推动了价格的上涨。国际贸易形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调整、贸易壁垒以及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半导体材料的进出口,进而影响价格。例如,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使得部分半导体材料的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三、未来走势预测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半导体材料价格仍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兴应用领域的不断涌现,对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可能对供应链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推动价格上涨。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半导体材料供应链的稳定性问题,如果供应链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的过快上涨。
2025年04月11日
0 次
0 次
2025年5月20日陶瓷砖市场价格分化与绿色制造转型
锂材料价格走势分析:供需博弈下的高位震荡
稀土新材料价格分化加剧,政策与需求重塑市场格局
2025年5月20日炼焦煤市场价格动态与产业链传导效应
硅晶圆价格走势分析:供需宽松与政策博弈下的低位徘徊
2025年5月14日煤炭原材料价格分析:供需宽松持续,价格承压下行
2025年中国五金金属市场及国际市场前景分析
PVC(聚氯乙烯)价格窄幅震荡,供需博弈加剧市场分歧